陳宗嶽教授

陳宗嶽 特聘教授
學群:農業及海洋生物科技產業學群
研究專長:魚類基因體、魚類分子免疫、微流體分子檢測技術
E-mail:ibcty@mail.ncku.edu.tw
Tel:+886-6-2757575#58216
實驗室網頁:實驗室網頁
學歷
學校 | 系所 | 國家 | 學位 | 起訖年月 |
國立陽明大學 | 遺傳學研究所 | 中華民國 | 博士 | 1992.08 ~ 1999.05 |
國立陽明大學 | 遺傳學研究所 | 中華民國 | 碩士 | 1988.09 ~ 1990.06 |
國立臺灣大學 | 園藝系 | 中華民國 | 學士 | 1984.10 ~ 1988.06 |
經歷
服務機關 | 職稱 | 起訖年月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與產業科學系 | 系主任 | 2015.08 - 2022.07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 教授兼所長 | 2012.08 - 2017.07 |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研究員兼主任 | 2012.08 - present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中心 | 副主任 | 2011.08 - present |
台灣海洋生物技術學會 | 常務理事 | 2012.12 - present |
台灣水產種苗協會 | 常務理事 | 2012.03 - present |
台灣專利代理人(台代字第07472號) | 2003.07 - present | |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副研究員兼主任 | 2011.02 - 2012.07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 副教授兼所長 | 2010.02 - 2012.07 |
台灣水產種苗協會 | 理事 | 2003.05 - 2012.03 |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副研究員 | 2007.08 - 2011.01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 副教授 | 2007.08 - 2010.01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 專利審查委員 | 1993.03 - 2008.12 |
國立成功大學生物科技研究所 | 助理教授 | 2001.08 - 2007.07 |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 助理研究員 | 2001.08 - 2007.07 |
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基因組 | 博士後研究員 | 1999.08 - 2001.07 |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 博士後研究員 | 1999.05 - 1999.07 |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 | 研究助理 | 1992.06 - 1992.08 |
研究領域
魚類分子免疫學、魚類分子檢測
本人研究領域主要針對造成全球海水養殖魚種嚴重死亡之病毒,進行一系列之學理探討,由病毒結構解析、魚類流行病學調查延伸至宿主免疫機制,目前已有具體應用成果,可針對養殖產業多面向的難解瓶頸,帶來根本的解決方案。其中包含高致死率之神經壞死病毒全結構解析、與工學院跨領域合作開發之魚類病原微流體檢測診斷平台、解析病毒傳染途徑與魚類抗病毒機轉免疫模式;並進一步運用免疫誘發抗體原理,轉向抑制魚類體內負向生長調控蛋白,發明「免疫抑制技術」,促使養殖動物快速生長,為全球糧食供應帶來助益。
魚類抗病毒機制
透過病毒多途徑感染魚體之研究過程中,深入剖析宿主抵禦病毒入侵所啟動之連串防禦機制,了解魚類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的重要因子,成果有助於發展有效的抗病毒方法,亦可作為疫苗生物體保護效價之有效性分子標誌。
神經壞死病毒全結構之解析
進一步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跨領域合作完成魚類神經壞死病毒之三維晶體全病毒結構解析,除可提供未來疫苗開發設計策略,針對抗原決定位發展出具高專一性的標靶疫苗,以有效阻止病毒入侵,也為水產養殖業病害防治帶來新契機。
魚類病毒微流體檢測診斷平台之開發
微流體檢測診斷平台為結合分子生物偵測原理、新興工程及材料科技所創造之自動化檢測系統,將過往實驗室技術逐步演進為微小化之病原檢測元件,並歸納於晶片之中,具備快速檢測、低人力、高靈敏、高專一性,成為養殖田間現場初期防疫之重要可靠工具,可以建構台灣水產養殖產業健康防治生產策略。
免疫抑制技術平台開發
運用與轉化免疫原理,以分子生物技術發展蛋白抗原,以抗體層面來抑制動物體內負向調控之蛋白表現量,建立加快動物生長之免疫抑制技術。本技術陸續應用於抑制黑色素因子、抑制脂肪負向生成因子,達到改良肉品之外觀或提升肉品口感之成效,為可廣泛應用性之平台技術,目前已將技術轉移多家國內外廠商並完成多項機能性飼料商品。
智能科技在魚類養殖生產系統
臺灣石斑魚養殖多為露天魚塭養殖,易受環境及氣候影響,故發展利用人工智慧科技的力量,應用於藻類和魚餌的生產,水質控制等,克服水產養殖業的缺點。智慧化石斑魚養殖,透過監控系統收集養殖參數,提供統計信息以設計和計算程序,允許感知決策,再加上互聯網網絡連接和計算。其次,軟件程序結合自動傳感器和反饋機械設備,達到魚類養殖系統智慧化的目的。同時,智能自動化系統可以收集和合併所有的魚類繁殖數據,即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分析,重新定義和重新計算育種的最佳條件,優化魚類繁殖模式,實現傳統育種方法難以達到的精確育種管理標準。
論文著作
榮譽奬項
項目 | 獲獎年 |
科技部傑出研究獎 | 2020 |
未來科技突破獎 | 2019 |
生物科學研究傑出獎 | 2015 |
第二十一屆東元獎 | 2014 |
102年度傑出研究獎 | 2014 |
102年度補助大專院校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措施研究優良獎 | 2013 |
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獎銀牌 | 2013 |
李國鼎科技與人文講座金質獎章 | 2012 |
台北生技獎產學合作銀獎 | 2012 |
2012傑出生技產業獎年度創新獎 | 2012 |
國家發明創作獎發明獎銀牌 | 2012 |
101年度補助大專院校獎勵特殊優秀人才措施研究優良獎 | 2012 |
101年度傑出技術移轉貢獻獎 | 2012 |
第九屆國家新創獎 | 2012 |
第八屆國家新創獎 | 2011 |